大約是八月底的某一天?感謝某知名不具的格友推薦電影《叫我第一名》,不只我個人看了小有感觸,就連老媽和軒軒都嘰嘰喳喳地討論。秋冬之交,一位點頭之交的圖書館員,力薦嘎眯讀《站在學生前面》,我一看封面提到是電影《叫我第一名》的原著就笑了,忍不住對她表示我已經看過電影啦!她認真再推,說是原著更值得一讀,保證絕不會讓我後悔,更相信我能從中獲得不少省思及助益。於是,我乖乖地聽她的話,將書借回家。

是夜,我對友人提到,才剛讀幾頁序,已忍不住鼻酸,怎麼讀得下去... ...我花了幾晚讀完這本書,有心寫篇讀後感,卻遲遲無法下筆,因此我辦了續借,續借後又再續借,仍不知從何寫起。宛如近鄉情怯,是以辭窮,又或許是情緒過滿,那麼,姑且放棄難以整理的感觸,信手摘錄一二。

 

 

「當老師」是個很平凡的志願;但是因為「從沒有遇到好老師而下定決心要當老師」,這就不太尋常了。 (封底)

 

 

洪蘭在譯序中提到:這本書曾經被拍成電影,中文片名是“叫我第一名”,我覺得片名很不貼切,可能會誤導觀眾(台灣最近也流行以名不符實的書名吸引讀者,如《愛因斯坦的孩子》其實跟愛因斯坦毫無關係,雖然可能對銷售有一時的幫助,但是看完後發現不是這回事時,對書的傷害更大)。本書的作者有嚴重的妥瑞氏症,他不是考第一名的人,不應該叫他第一名,同時,第一名也沒有什麼了不起,是一時、不是一世的榮譽。... ...但願這本書帶給所有孩子「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心!  (原書名:Front of the class)

 

 

作者的妥瑞氏症非只一般,並非小小的 tics 罷了,不只一人勸他媽媽帶兒子去驅魔驅邪,他沒遇過伯樂老師,更加深他以成為好老師為職志的信念,確實,光看電影的話,只能看到一小段開朗妥瑞兒成功記,較難窺得作者化挫折為正向力量的豐饒內涵。不僅妥瑞兒和妥瑞家長可讀,凡人皆可自其中汲取激勵人心的火花,和化逆為順的方法及精神。

 

 

這個支持團體的聚會整個來說,加強了我「永遠不說永遠」( never say never ) 的哲學,尤其是對妥瑞氏症。 ← PS. 此段譯文,也許某些人會將 never say never 譯為「永不說永不」。

 

 

然後我深呼吸,讓肺裡充滿空氣,告訴自己把這種放棄的思想洗掉。的確是有很多門在我面前關上,但並不是所有的門都關上了,事情還有轉機。

 

一次處理一件事,回到家後再想接下來要怎麼做,現在的任務是先把車子開回家。    ←而我們有時耽溺在心情灰,甚至忘了首要任務是先把車子開回家再說。

 

 

妥瑞兒家長讀了,或許在前三分之一,不免疚責及自怨自艾,恨自己不成鋼,可能因作者那位堅強絕倫的好母親而自慚,(她的兩個兒子分別是妥瑞兒和過動兒,離婚後獨力撫育兩個孩子),或者因為作者亂了心情錯了方法的父親而自行對號入座,更因著那些稚齡孩童無法具體表述的細節及挫折而感傷... ...不過,請放心,越過顛躓倉皇的路段,作者永不說永不的意志力,將帶領你進入清明豁達的境地。

 

 

作者將教育大環境及主流價值觀... ...形容為布滿圓洞的框架,插得進圓洞的才"",作者提及:「我發現很多人像我一樣,在很特殊的情境時會被社會貼上「不可接受」的標籤。大部分人像根圓柱,可以插入圓洞,天衣無縫,對他們來說,我們這些四方形、三角形或菱形就被看成比較差的人,次等公民。

 

我們媒體驅動的社會使這些圓柱的人成為膚淺的市民。沒有人比學校的老師更能看清楚,這種想法對我們社會的小朋友所造成的大傷害。這個代價非常巨大,它使這些孩子屈服於這種壓力,用穿什麼「對」的鞋子或有哪一種酷的手機來衡量他的自我價值... ...

 

 

更讚的是,進入作者教師生涯的章節,無論你是學生、家長,抑或是老師,均能迸發啟思,取長補短。我知道有些家長超累,不像作者的媽媽那般氣場強大,我曉得不少老師身心俱疲,實在沒有工夫像作者一樣用心琢磨何謂因材施教,或挖空心思去協助每個孩子都找到適才適性的位置。

 

人家是第一個榮獲全美最佳教師的妥瑞人 Brad Cohen 哎,我們是誰啊,我們是我們自己,不必強求,然而,我們絕對可以略微修正,且換個角度想,我們有更可觀的進步空間及成長的無限潛力。

 

 

我有時可以咬鉛筆或嚼口香糖,把注意力轉到別處,有時候這麼做還可以鎮壓住抽搐。  這一段看來平常,卻讓我上了心,可惜這天底下的確有無法訴諸筆墨的心緒。我只能說,咬鉛筆,是我很常糾正的一個習慣。

孩子說無法克制,就是會想要咬,我很難理解,只是要你別到處亂咬(是的,還不只咬鉛筆),有那麼難嗎???而今稍懂得這些我眼中的「壞習慣」,可能有我想像不到的快慰及鎮定心神的力量在?呃,不過,大環境已夠毒了,不需要再加個鉛中毒吧。 XD

 

 

但是我跟妥瑞氏症共生的生活讓我了解,每個人都有一種「東西」跟隨著他、讓他不好過,有時是偏見,有時是慢性疾病,有時是生理上的限制,有時是生活的環境,或是自我、驕傲,或嫉妒或仇恨,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東西(譯注:就像中國人說的「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當我們可以控制那個東西時,我們就會覺得自己有力量、很樂觀;但是當那個東西贏了,我們就往絕望的路上走。關鍵是找到一條可以繞過某個障礙和限制的路,它可能比較彎,有點迂迴,但還是可以讓你到達終點。 

 

 

辛蒂‧伯格隆 (Cindy Bergeron) 回憶說:「… …他看起來跟我們學校其他的教師沒兩樣,除了他有妥瑞氏症。但… …別的老師需要大聲叫、威脅、責罵,把電燈開開關關好幾次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布萊德不是,他說:『如果你們聽得見我的話,做米老鼠。』好幾個學生站起來,排好隊,把手放在頭上,像布萊德一樣。然後他說:『假如你們聽得見我的話,做史酷比狗(Scooby-Dog)。』更多學生很快排好隊,開始跳扭扭舞,布萊德很快就抓住全班學生的注意了… …」

 

 

「假如你要覺得有安全感,做你已經知道該怎麼做的事。假如你要做一個真正的專業人士並且不停的成長... ...前進到你能力所及的邊緣,這會讓你暫時喪失安全感。所以當你不十分知道你在做什麼時,你就知道你有所成長了。」這句話摘自著名的教育家韓特(Madeline Hunter

 

 

每一次這些人把我壓下去或往後推,它就使我更要往前衝。這就像我從其他人的負能量中得出我的正能量。 

 

 

我覺得非常驕傲,這個獎真正帶給我的就是這個別人的認可,它提升了我的自尊和自信。我那時才了解這個絕佳的感覺就是我要灌輸到我學生心中的,特別是對社會所摒棄的人、孤獨的人、失敗的人及社會邊緣人,只要能激發出自尊自信,許多原本會降臨到他們身上的厄運就可以避免掉。

 

 

我的看法不同,對我來說,賈可布這樣的學生正是教育的目的,不然,幹嘛要老師?教育不只是教學生讀和寫,它真正的挑戰在找到方式讓學生看到如何使他真正的能力表現出來,然後說服他們憑著自己的能力一定會成功,不管過程多艱辛。

 

 

我要教他們如何把一個負向的字和非善意的行動,扭轉成正向的或對他們有利的經驗。 

 

 

只要想一想,假如每個孩子都能夠把他的潛能發揮出來,我們的世界會是怎樣的好地方。 

 

 

孩子看事情的方式與大人不一樣,孩子會說「假如是這樣我會... ...」或是「我要這樣做」,大人則是從負面的角度看世界,常說「我不能」「我不知道」。 

 

 

你不可能贏所有的事情,沒有人可以,所以你必須學習如何選擇你的戰役。

 

 

 

 

書名:站在學生前面  -  妥瑞氏症教我成為我夢寐以求的好老師 Front of the class

作者: Brad Cohen & Lisa Wysocky

譯者:洪蘭

出版社:遠流出版

出版日期:20102

ISBN978-957-32-6583-2

 

 

 

難得有本書讓我續借兩次,今天上午,我將書歸還回老家那邊的鄉圖,不再辦續借(慚)。

另一位朋友在FB和我小聊到電影及原著,已向圖書館借閱,她說中部的館藏數量不少,不需要等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嘎 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