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賣座電影,看時很吸睛,過了一兩年,並無太多感覺。有些不那麼賣座的電影小品,沒那麼誇張,卻直擊人心,經過許多年,餘韻猶存。而紀錄片,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
三面傍河一面山的高樹鄉,境內有2所國中,8所國小。隨著農村人口外移,人口約只有全盛時期的六成七。
95歲的劉信祥校長,退休後每天必做的功課,是細細檢閱人間福報,悉心剪貼,集結成冊,再分送給鄉內各所學校。他唱的那首高樹彭城紀念歌,以「送別」為曲,一直到片尾,字幕淡出,仍繚繞在我心底,久久不散。
37歲的陳聖明,揮別繁華都市,舉家回到高樹,種起了木瓜。昔日菸樓不再,從事契作的菸農不再,種木瓜的阿明,農忙之餘,一筆一筆地揮灑,將這些消失中的物事,封存在畫布裡。
如同多數的台灣農村一般,高樹鄉大部份的年輕人,畢業即離鄉。25歲的黃智勝,卻回來接手機車行,空暇時改裝賽車。他在堤防打水漂時,以吉他彈奏的背景音樂,似乎是「天空之城」,那琴音,隨著阿勝大喊一聲,一同飛向遠方,依稀還挾著問號。
三個男人,三段故事,三首邱盈滋的客語詩作穿插其中,那詩真是貼切,我一再重看,將三首客語詩及其譯文,一一抄下來。末了,我翻出塵封已久的口琴,扣合心中揮之不去,影片最末的「送別」琴聲,強壓下心頭翻攪起的故人故事,強壓下那股傷感。
老媽好奇地同我一起觀影,翌晨醒來,竟說她輾轉難以成眠。相談之下,我們被觸動的區塊,並不一樣。真不知高樹怎會這麼毫無預警,不動聲色,輕輕巧巧的,敲擊觀者那處最善感的角落。
好的紀錄片,合該像「高樹」一樣,平平實實,就是紀錄罷了,並無大悲大喜,但見其真摰,後座力卻很強!它就是有一部份,讓你一直忘不掉,就是有個點,讓你在別人的故事中,思忖自已的人生。
【媽媽的味緒】
屏東縣內埔鄉和興村,有那麼一個小小的店舖,簡單幾座木製桌椅,散落在屋前院落,客人到臨,只消拿起攤上的手搖鈴,這麼叮噹個幾聲,裡頭就有人應聲而至。
想吃傳統豆花,加點紅豆嗎?或者想吃饒富彈性,泛著清淺紫色的花生豆腐?全都端放在木製托盤,一飄忽兒,就來到你眼前。
鍾媽媽一有空,便騎著小綿羊回老家,打掃她跟媽媽一同工作過的廚房。鍾媽媽本家姓賴,他們賴家製作花生豆腐,已超過三代。2007年,賴媽媽病逝,因著媽媽的手藝,因著這種傳承,鍾媽媽將店名取作「賴媽媽豆腐家」。
人手有限的鍾家,一天只能做3-5桌花生豆腐,一桌大約800元。凌晨兩點到五點作豆腐,早上七點作豆花,接著包裝豆腐直至中午。過程不輕鬆,卻不容改變,怎麼改變?改變了,就不是傳統的花生豆腐了!
嘎眯三四歲大的時候,最愛跟著媽媽的黑膠唱盤,哼唱當時的流行歌曲,我沒有多餘的玩具,故能專注且完整地背唱數十張唱盤裡的百來首歌曲。以至於時至今日,單是聽見影片中響起尤雅的「往事只能回味」,我就忍不住接續下去了。
看到鍾媽媽那麼累,將來她的兩個女兒,會願意傳承下去嗎?
說將來,太遙遠。我們看得到傳承,體會不到當中的難處。我從攤位上感受到的古老的、從容的韻致,背地裡,是一個步驟也不容輕忽的勞心勞力。
老媽在「媽媽的味緒」中,自鍾媽媽的器皿用具中,感念外婆。我的思緒早已遠離老媽的叨念,自顧自地想起外婆一身的好手藝,實在想不出有什麼,是我外婆做不出來的!如果說,外婆會的一千種吃食當中,老媽學會了八百樣,那麼,到了我身上,OH MY GOD~就只剩一張貪吃的嘴了!
越想越感到不安,幾乎要坐不住了
我急忙打斷老媽的回憶:
媽,求求妳~快將妳一身的好本領,全都教給我兒子吧!!!!
影片集錦:六堆常民人物誌
紀錄片:六堆常民人物誌DVD (一套十片)
影片介紹點此:影片介紹
技術指導:吳乙鋒
導演:蔡一鋒 蔡博文 等
【題外話】我國中畢業就離開鄉下,居住都市的年份,早超過在鄉下度過的時日,卻一直無法全然融入都市生活,每到周五傍晚,就恨不能插翅飛離市區。然而,我無田無產,雖想定居鄉野長伴最愛的第二故鄉,又能怎麼打拚呢!高樹片中幾個運鏡,都讓我想起雲林老家,我回頭看時光三合院,很想找個地方,在別人的故事裡,好好地哭自己,哭故人傷逝。
ABIN:影片裡有誰像你們姐弟一樣繼承一屁股債嗎?
Camille:並沒有
ABIN:還是誰死了爹,又讓妳想起無緣的老爸?
Camille:也沒有
ABIN:那妳是在哭什麼!
Camille:啊就是一整個想哭啦!你煩不煩啊~
啊碴~ Camille一個魔神的右腿飛踢,ABIN被踹至火星~
很奇怪,不是什麼悲傷電影,只是紀錄片,平和如許,溫文如許,還算勵志,並無灑狗血之處。但是,欸,我無法形容,總之,就是一整個感傷莫名。也許要怪月亮潮汐,又或者,全怪宇宙磁場失序~
算了,傷春悲秋,不是機車嘎眯的STYLE~
不如來個猜猜猜,猜上面五張相片,哪些不是劇照,而是嘎眯無聊亂拍的~
答對的人,送旻軒口水飛吻一枚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