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宮》立體書封      

 

好想找個空曠的地方盡情大叫,釋放《迷宮》所帶來的張力與震撼,推! 

「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有答案。」

瑪格達失蹤了,經過這些時日,尋獲小女孩的機會渺茫,或許被綁架,可能已經遇害。每逢類似案件,父母難脫嫌疑,瑪格達的父親為知名編輯馬汀,母親歐莎是理性自持的心理治療師,面對媒體向兇手喊話時如此冷靜,加上事發當時,他們讓發燒中的女兒獨自在家,夫妻倆前往住家附近的餐廳用餐,在在引發社會大眾的負面觀感。

 

故事一開始,由失去女兒的歐莎視角出發,曾經協助許多病患從事心理治療的歐莎,在女兒失蹤數月後,神魂宛如被撕裂,很顯然她本身也需要心理治療。歐莎由於童年經驗不自由,賦予孩子相當自由甚至可以說是放養,事後檢討回顧最是折磨,她反覆自問瑪格達是不是太孤單?自己的教養方式會否等同疏於陪伴?

接著,敍事觀點交棒給崇拜馬汀的湯姆,賣掉一手創建的網路公司之後,湯姆頓失方向,如果不是馬汀,他到現在還是個科技宅男,對於外界對馬汀夫妻倆的質疑聲浪,湯姆感到荒唐,他想翻轉局面,為偶像馬汀洗刷嫌疑,至於莫名其妙和自已草率分手的卡娣雅,他暫時還想不了那麼多。

「語言就像一個『迷宮』,他寫得越多,就越困惑。」

馬汀又是怎麼看?有了孩子之後,相戀時的熱度冷却,夫妻倆的教養觀點南轅北轍,真教他欲辯乏力,長期下來,自己錯過不少,偶爾還看得到女兒對自己的疏離和恐懼,且容他先消弭弟弟艾瑞克年少殞落所帶來的傷慟,完成弟弟留下的遺作《迷宮》,而後,再重拾對工作與家庭的熱情,但願一切都來得及。

湯姆的詩人女友卡娣雅,該說是前女友,她的創作陷入泥沼,新詩集遙遙無期,勉強回母校擔任護士,無意中發現女孩身上傷痕累累,究竟是家暴或者霸凌?卡娣雅亟欲幫忙,那抹與周遭格格不入的身影,令卡娣雅不自覺地回溯童年,樹林後的迷宮和秘密基地還在,讓自己失去笑容的原因和記憶還在嗎?

 

「訴說故事,是為了保存秘密。」

《迷宮》藉上述四人觀點輪流表述,故事氛圍抑鬱感傷,作者從容刻畫多重心視界,讀來相當引人入勝,看似不著力,實則力道強勁。咀嚼饒富層次的苦澀或是過多的內心小劇場,通常會讓我想放下書來喘口氣,《迷宮》卻令我貪心放不下一切末微細瑣,毫無滯礙,十分流暢,即使目擊禁忌、脫軌、希望成灰,仍不覺闇黑,唯一困擾是欲罷不能,不忍卒讀。

讀者隨之走入迷宮,爬梳細節,難以置身事外,卻又無能為力。這些人生景況、抉擇、童年膿血、堅強與脆弱、執信與迷惘,非關對錯,看到故事尾聲驚覺「關鍵」,恨不能衝進小說力挽狂瀾。我一再檢視這句:「門終於關上了。二0一0年五月三日晚上九點三十分,她終於辦到了... ...」每次重讀都想出聲示警,痛恨自己的莫可奈何,而能夠藉由閱讀書稿察覺真相的湯姆,卻在有人敲門時從故事中被拉出來,這世上存在多少非惡意的彌天大罪。生活周遭存在無數陰錯陽差,人間有多少不經意的偶然,一看再看,仍覺不寒而慄。

魔鬼藏在細節裡,人們難免犯錯,生命充滿惶惑,《迷宮》有走不出的創傷迴繞,沒有罪大惡極,沒有想當然爾的出口。集合心緒轉折、幾番違常和種種舉措,鑄成無法彌補的大錯。 誠然,當我讀到教養方式、心理治療用藥與否、婚姻家庭與兩性... ...等層面,難免在心中多方角力,來回辨證,偶爾想勸他們稍作修正,及時拉回那些過猶不及,卻不想妄自批判這些人的是與非,即使面對不合宜的人事物仍未反感,徒留唏噓,我不愛這些錯,再愛《迷宮》不過。  

 

 

書名:迷宮

作者:席格‧艾克倫德

譯者:

出版社:皇冠文化

出版日期:20166月

ISBN 9789573332398

 

 

【題外話,不喜慎入】

用餐中途,馬汀於 21:15PM 回家看過孩子,當時她還在,歐莎則在 21:45PM 回去,此時瑪格達已經消失,在那三十分鐘之間,沒有人知道瑪格達發生什麼事,閱讀這個故事,包括時間數字等蛛絲馬跡都不容忽視,接近尾聲便曉得細節的重要性。 

得我兩年前在金瓜石,孩子突然發燒,溫度來回起落,精神時好時壞。(記錄於舊文:不急,慢慢來 @ 緩慢。金瓜石 (上) 我猶豫是否該取消晚餐預約,事實上,民宿餐廳就在房間樓下,阿賓反問我,取消預約,餓著肚子,孩子就會好嗎?於是,我叮嚀孩子待在床上好好休息便下樓用餐,晚餐中途上樓巡視兩次,閱讀《迷宮》時,當時的畫面,伴隨無盡想像來嚇自己,回返衝擊。 

警方忙著搜尋證據想要證實馬汀有罪時,歐莎直想哀求警方,不要浪費時間在父母身上,拜託傾盡全力搜尋瑪格達,「放著發燒中的孩子去附近吃飯」真的可能發生,甚至敢說不少朋友曾有讓孩子在家裡待一會兒的經驗,我稍可理解箇中的無力與吶喊,更何況女孩已經11歲了,雖然,瑪格達的父母在女兒成長過程並非沒有疏失,事後諸葛無濟於事,千金難買早知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嘎 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