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來那麼多曠男怨女啊!

白種人為什麼有辦法獨自待在房裡,而不被寂寞吞噬?

對因紐特人來說,大夥兒擠在冰屋相互取暖才是王道,落單意謂受排擠,孤獨即懲罰,然而,對白種人來說,孤獨像是家常便飯。

 

暫別因紐特部落,尤利克走出冰風雪的溫暖懷抱,來到所謂的先進國家,觸目所及無不新鮮,他睜亮好奇雙眼觀察白種人,同樣有著五官五感七情六欲,白種人的社會格外古怪。

這裡的男人不一定要打獵,這裡的女人高唱男女平權,這裡的孩子人小鬼大,這裡的老人被送去「退休之家」,這裡夫不夫、妻不妻、老不老、幼不幼,婚姻制度名存實亡,倫常淪為古老傳說。

他發現這些喀卜隆吶克人所謂的「認識某人」,

意思只是記得他的長相和名字,

可是對他來說,「認識」就是看著一個人生活了一些年,

無論是好日子還是壞日子。

 

這個社會人口稠密,卻異常孤寂,心理醫生、妓女、牛郎… …應運而生,教他如何不歎服。成千上萬的男男女女,無法計數的孤獨小宇宙,待在房裡是孤獨,走出去同樣孤獨。

針對尤利克那種種關於孤獨的問與答,嘎眯本想推薦他參考蔣勲的《孤獨六講》,幸而無需版主多事,尤利克俊俏的外表,年輕健壯的身體,很快成為寂寞芳心殺手,提供慰藉的同時,他逐漸瞭解白種人的集體孤單,遠比想像中要來得失序錯亂。不僅僅女人孤單,男人同樣孤單,既然大家都那麼孤單,為什麼不能簡簡單單的一個鍋配一個蓋?這真是個光怪陸離的社會。

只要尤利克的內心獨白以「他明白了」起始,嘎眯便發噱,例:

他開始明白了。在這裡,似乎可以跟女人上床而不必把她們娶回家,也可以跟比較年輕的女人離開,而不要留下原來的。

他明白了,一個喀卜隆吶克的年輕女孩要跟一些男人交往,直到她找到「對的男人」。那麼如果她在跟第四個對象交往的時候,發現其實第一個交往的對象才是「對的男人」,那該怎麼辦?

 

不論是貫穿全書的孤獨百講,或是現代男女的心靈空巢,藉著尤利克狀若樸拙直擊的答辯,讓讀者戴上粗獷眼鏡,目睹都會男女形形色色的怪現狀,詼諧中帶點傷感,藍調夾雜小步舞曲。有時沙文,有時過於男性觀點。

有女性聲音假翻案,「只要有精液就夠了,我們不需要提供精液的動物。」下一刻又被打槍,透過書中幾位女性角色及「艾德琳的願望」,顯示她們口口聲聲不需要愛,骨子裡極度渴愛,好像城市中的怨女,全都躺在床上等待年輕尤利克的偉岸身軀大駕光臨似的。

男性也好不到哪裡去,終歸都在文明社會中扭曲變形,他們搞不懂女人,只會說女人想太多,個人以為,尤利克既然花時間觀察白種人的孤獨,也應該花些時間觀察偽成熟人格的幼稚。

「更糟糕的是,我們失去了忍受挫折的習慣。跟前幾代的人比起來,我們簡直就是被寵壞的小孩。」艾克托醫生如是說

「我媽就是這麼跟我說的。」愛德華點點頭。

尤利克終將明白,傳統倫理崩解,孤獨襲捲而至,阻遏不了性別覺醒,這是幾世紀前的女性所無法奢望的自主。無論男女,都回不去,也未必樂意回去。

 

尤利克之發想,猶如一波波的浪潮,打入習以為常的視角,因為太習慣,以至於忘了事情有多麼荒謬。尤利克若能多待一會兒,看到咱們不打漁,有人在遊戲裡養雞種菜,有人在虛擬空間渴愛找愛,卻在真實世界見光死,還有人在辦公室種香菇真療癒,可能又有更多的「他明白了」。

男耕女織的瓦解,男強女弱的重組,男人可以女人也行的世界,若是一種相對於傳統綱常的失序,那麼,寧可失序,情願孤獨,也不樂意回去屋子裡編織漁網、生孩子、洗鍋子、刷排油煙機。那是男性思維未必體會的荒漠,比孤獨更其恐怖。

孤獨,我在其中找到一種秘密的溫柔。《拉封登寓言》

書中某類論述至為取巧,一半的似是而非,一半的言之成理,藉著尤利克無辜誠實裝可愛,真可謂綿裡藏針,卻不失幽默戲謔。我必需說,嘉桑特那個「伴遊少爺」的提議,真是神來之筆。

尤利克有所不知,可能是因為生活在冰天雪地中的因紐客人口數不夠,未能發展出五花八門的行業別,要不然,職業伴遊存在已久,古今中外皆然。此外,離婚率攀升是一回事,主動選擇單身和消極單身是兩碼子事。

尤利克不妨去母系部落瞧瞧,再給咱們幾個「他明白了」。

再說,孤獨可不是現代人的專利,瞧古人多少傷孤悲寡之詩詞歌賦啊,沒有巨大孤獨,何來豐沛創作,承認吧,作者必然享受過孤獨。

形於外的隻身一人,不等於內在的孤寂。兩個人依偎,未必就能拉近心的距離。有人孤獨而自在寧和,有人在陪伴下枯萎。

閱讀這本《寂寞的公因數》很妙,不只被逗笑,時時有娛樂,章章富趣味,你不見得同意書中觀點,也曾拍膝叫絕,間或吐槽無限,即使腹誹及意見重重,依然可以閱讀愉悅,附議v.s.抗議,同樣大快人心。

 

 

書名:寂寞的公因數 Ulik au pays du désordre amoureux

作者:弗杭蘇瓦‧樂洛赫 François Lelord

譯者:尉遲秀

出版社:愛米粒出版

出版日期:201361

ISBN9789868924413

註:

喀卜隆吶克人(Kablunak):因紐特語,意為「白人」或「非因紐特人」。

因紐特人(Inuit) 舊稱「愛斯基摩人」,由於「愛斯基摩」是印第安人對這個原住民族的稱呼,意思是「吃生肉的人」,現在西方國家多捨棄帶有貶義的「愛斯基摩」,改用該民族自稱的「因紐特」(意思就是「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嘎 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