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鬧?單這書名,便令嘎眯暗笑得內傷。多年前,我和同學欣賞表演,鄰座的法國媽媽,居然帶約莫三、四歲的小帥哥入場,長得帥不打緊,更驚為天人的是,小紳士從頭到尾沉靜且忘我地欣賞表演,絕無嬉鬧。反而是嘎眯分心偷瞄小傢伙,並趁中場休息和同學交頭接耳,小聲偷偷說:齁~這如果是咱們台灣人的小小孩,可能連天花板都掀了,誰敢帶那麼小的小人入場,搬石頭砸自己腳啊!
後來去巴黎出差,正值初秋大啖生蠔的季節,怎麼可以有小娃兒跟著大人正襟危坐,享用「需要技巧」的海鮮大拼盤 Fruits de Mer 作為前菜,更神乎其技的是,一道道餐點下來,不見掉渣,武功秘笈何在?
當年很敢說的嘎眯,偶爾遇到參觀會場上的肯德雞式打滾的小孩,非但沒有同情心,甚至想建議會場在門口張貼「狗與小孩禁入」,果然,天理昭彰,報應不爽,嘴快是有報應的,說不生的都生了,批小孩令人髮指的都化為繞指柔啦。
軒小小剛開始拿湯匙用餐的時候,方圓一公尺半的地面無一倖免,機車女搖身一變為抹地的跪婦無誤。外出用餐,景觀盆栽被拔起來增高,餐巾紙扔進湯碗裡添稠,凡去過的餐廳必留下痕跡,並且謝謝再聯絡,不是我不夠兇,是兇媽再怎麼吼,小孩皮皮如故。啊~不好意思,到這兒為止,僅僅是前言(掩面)… …
『許多法國人形容美國孩子時都會用 n’importe quoi 這個詞,意思是「隨便」、「想怎樣就怎樣」。法國人認為美國小朋友做事沒有明確規範,美國父母缺乏權威,放任孩子恣意而為,這種狀態跟法國人心中的框架(cadre)理想恰恰相反。法國父母時常把框架一詞掛在嘴邊,這個概念指的是小朋友必須嚴守的行事界線,父母必須篤定堅持。但在符合框架的範圍內,小朋友則可以自由自在,隨心所欲。』
美國女嫁給英國男,一起住在巴黎,生出無法可管的混世小魔女,忽然之間,她驚覺周遭的法國媽媽,永遠是那麼優雅從容,氣定神閒,全社區裡只有他們家會在中庭擦槍走火,大人吼,小孩鬧,反觀其他的法國小孩,個個「冷靜有智慧」,渾不像美國小孩般霸道自我中心。傑克,這真是太神奇了,難不成法國小孩都啃魔法蘆筍長大的嗎?
曾經是媒體工作者的潘蜜拉,一逮住機會,便問問這些法國人是怎麼管教小孩的,怎知被她問到的法國人,幾乎都會頓一下,眉一揚,接著才恍然大悟問道,喔,妳指的可是教育小孩?可怕的是,其中許多法國人覺得沒什麼特別值得一提的,好像教出好孩童,宛如因緣聚合,水到渠成,天經地義,何足掛齒。所謂的好辦法,早就內化成全民氣質,即使潘蜜拉翻遍法國育兒書,也只找到一些極其「存在主義」,令她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的字字句句。比諸美國的《Dr. Spock’s 育兒寶典》,內容包山包海鉅細靡遺,法國育兒巨擘朵爾托的著作卻都是輕薄短小的口袋書,只是一再強調幾項基本原則,讓家長自己理出解決之道。
「教育就是一個不容動搖的框架,而在框架裡頭要給孩子無拘無束的自由。」
你知道在法國,大多數的小寶寶都能在兩個月內一覺到天亮嗎?超過四個月,便令老法不可置信。許多朋友讀過《百歲醫生的育兒寶典》中的果決辦法,理智上認同,卻難以狠下心腸任寶寶哭到天昏地暗,包括我在內,作者自創「法式停頓」一詞,進一步指出科學根據,如果早點懂得法式停頓,不是像百歲醫生指出的狠心絕情扔在一邊理都別理唷,而是等等,等等等,再等等等等等,或許我就不必陪著一夜七次娃長期抗戰,直至軒接近兩歲才一覺到天亮。(苦笑)
你還在買米精麥精,作為寶寶的副食品嗎?小心你正在摧毀寶寶的美食雷達,作者提到法國寶寶在托嬰中心的菜色,委實令人嘆為觀止,一道道精心設計的料理,嘎眯看文字敍述已口水直流。我家老媽也曾有類似看法,她提過古早時代哪有什麼嬰兒副食品,大人有什麼,小孩就跟著吃什麼,過度強調副食品的漸進式,不是阻礙寶寶與世界接軌嗎?至於什麼餓了就餵,更令嘎眯老媽嗤之以鼻,想不到老媽在某些地方也挺法國的嘛~ 美式作風餵餵餵,法國人瞠目瞪瞪瞪,又不是餵養神豬,正餐之外其餘免談,想當然爾,小寶寶每天只能吃四頓啊(早午晚三餐+下午點心),那還用說!
「法國家長從不覺得給孩子一點挫折,他們的小心靈就會因此受傷,相反地,他們反倒認為不能面對挫折的孩子是不健康的,在法國父母心中,處理挫折是人生中的一大核心技能,孩子當然得學會,不能教孩子面對挫折的父母是失職的父母。」
一味強調樂觀鼓勵,就能教養出快樂的孩子?美法兩地的兒歌、童書,不只語言不同,故事情節和道德教誨亦大異其趣,美國童書常設定一個問題,接著就像好萊塢電影般,努力解決問題,最後問題解決,故事完美收場,法國童書卻比較貼近真實人生,畢竟,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好人,也住著一個壞人。
許多人強調體罰戕害身心,也有人憂心愛的教育之毒害,難道,不是重責,就是溺愛?不給糖,就給棍?過猶不及,在愛與罰之間,當真找不到渾然天成之道?以為法式停頓只對新生兒起作用?錯!法式停頓,甚且適合調教急驚風嘎眯,不管孩子多大,都可以教他們耐心等一等,不能讓他們著了予取予求的魔。
老祖宗教咱們長幼有序,曾幾何時,我們的社會,變得長幼失序。個人以為,不管在哪個國度,都是一樣米/麥養百樣人,法國人當中可能也有直昇機父母,美國媽媽或有教養特技,然而,作者藉著美國女旁觀法國佬,破除不少老美的教養迷思,修正教養上的楣楣角角,強化信念,該鬆就鬆,別緊迫盯小孩,該盯就盯,別放任無極限,恩威並濟,鬆緊有致,讓大人小孩都健康。
『馬瑟里最愛的一項弔詭道理就是如果家長想維持權威,就必須常對孩子說「好」。』
我們常不知如何說不,或者不字出口,卻未能貫徹到底,會說不的人,又太常說不,以至於不不得正,直到你的不,變得太輕易,失去應有的力道。還有一種不,暗含折扣,孩子一再探測你的底線,發現你的「不」猶存商量空間,怎麼可能樹立父母的威信?如果能少說幾個「不」,你的「不」會更具效力。
我個人杵在中立國,相當娛樂地閱讀這本書,我不像潘蜜拉在內的美國媽媽那般處心機慮雞飛狗跳如履薄冰黏小孩,也不如法國媽媽們優雅智慧有條不紊自信非凡,書中案例,幾乎都在咱們四週的媽媽們身上找得到,我看過媽媽在遊樂場裡,寶寶隨便作個沒啥了不起的動作,都要哇~哇~哇~的,也看過媽媽將寶寶放進小人國圍欄裡,便相應不理。見識過媽媽怎麼吼都不管用,小孩照樣我行我素,也領教過媽媽軟言呢噥像在唱歌,必要時,殺氣眼神一掃過去,小孩便冷靜又理智的。
法式停頓的章節,令我小有遺憾,但我無法回到過去扭轉乾坤,猶來得及展望未來。盧梭的理論,使我想起學生時代初讀《愛彌兒》,可惜當時沒有小孩,不曾認真當回事。那麼,除了作者的美式幽默,經常戳中我的笑感神經,還剩下些什麼?這樣好了,為了證明我讀這本除了娛樂到位,感觸及心得尤其破表,容我以手機拍張照,有圖有真相,我手上試讀本,平均隔不到十頁就摺起來作記號,每隔三頁便畫線圈註,想法過多,忍不住一再伸出魔爪,實在是嘎眯對書中的看法有愛,才痛下殺手,頻繁虐待。
『如果想讓自己變得「法國」一點,就必須學著把生活重心從兒女轉回自己身上,讓自己的需求也能舒展開來。』
↗啊哈~我也是這麼想,坦白說,曾有人質疑我試讀量不少,會瓜分掉我對孩子的關懷與照護,不過,我總覺得,電影放棄多矣,音樂有大半區塊淪為幼幼版,床邊故事更是童蒙到不行,若連孩子上床後的閱讀時光都棄守,除了育兒樂堪可支撐,餘下的,教我怎麼活啊!
課後活動帶來太多限制?法國人也讓小孩學才藝,每學期一種為限?沒錯,軒唯一上的積木課,是他自個兒苦苦哀求來的,只要有親友問我怎麼不讓軒學東學西多上才藝課,我一律冷處理:干卿底事。我作啥要逼一枚屁小孩去無所不能,怕孩子輸在起跑點,反倒讓他們累死在起點或中途,不是很可笑嗎?法國餐廳才懶得供應兒童餐哩?平生最恨兒童餐的嘎眯點頭如搗蒜,再同意不過了。以媽媽的眼光來閱讀這本書,不怕冷場,只因頁頁有法國春天,處處有教養共鳴。
旁觀潘蜜拉育兒初期窘很大,嘎眯不只捧腹,最後竟讀出淚光閃閃,當她提到,對美國媽媽而言,愧疚感像是情緒上的賦稅,我又何嘗不是如此,翻回我部落格中的媽媽經,每年都可以找到懺悔文,藉文字抒解罪惡感,疚責中希冀釋懷。作者的一位巴黎朋友愛思黛卻說「我通常不會去想自己做得夠不夠多,因為我真的覺得我做得夠多了。」(淚)
賓大在外地工作,單嘎眯和孩子大眼瞪小眼,快樂的時候,深愛自由的嘎眯,很高興賓大不在身邊最好,省得過分親近易生侮慢。出席親子活動的是我,職場家庭蠟燭兩頭燒的是我,遇到問題的話,請假的是我,動輒早退的是我,痛責孩子的是我,一旦心情跌至谷底,自責之餘,不無怨懟,如果賓大能這樣事情應該更好,如果賓大能那樣我不會那麼累。我期待賓大在難得返家的日子裡,盡速趕上孩子的成長進度(揮鞭),盡力彌補平時的缺席。萬一我陷入情緒低潮,遇著賓大回家小憩的周末,斗膽癱在床上不思振作陪小孩的話,咱家就進入諾曼第空降級數的壯烈。潘蜜拉曾因為「棍子麵包」的小故事,和老公一同感傷、反省、沉澱,我同時被棍子麵包擊中。
而這句話,更破除我的懺悔結界「別因為自己不夠完美,就一直滿懷愧疚。」(再淚)如果我老是細數自己哪裡不夠好,在神經緊繃的狀況下,怎麼可能從容優雅,氣定神閒。我不是黏在孩子屁股後的媽媽,然而,我對軒的照護,偶而亂了節拍,少了節奏感。沒錯,節奏,法國人不只會在病房裡提供酒單,他們在教養上講求節奏,且深信孩子自有其節奏。「受用無窮」這四個字,說起來太芭樂,然而,閱讀此書,確實受用無窮。
「這些書我自己也買了不少,但看完後並不覺得更有信心,只覺得看到各種相互衝突的建議,讓我感覺嬰兒是一種神祕而不可知的生物,嬰兒到底是什麼,他們到底需要什麼,似乎我們看不同的書就會得到不同的答案。」
我讀坊間多數教養書,常閱後未久便轉贈需要的友人或捐給圖書館。有些學者的理論美則美矣,流於空泛,甚或不曾為人父母,欠缺同理心。有的媽媽太神了,無論如何都能披荊斬棘,令人懷疑要不是生了乖巧的女兒,就是巧妙的隱惡揚善,永遠有個 happy ending。
潘蜜拉卻不然,她曾一籌莫展,孬到極處,向法國佬取經,虛心求教,四處搜括養分,納為己用,好個吸星大法。她本是欲望城市中的神經質凱莉,離優雅的凱瑟琳‧丹妮芙尚遠(甚至今生無望,呵),事實上,她尚未出師,而今稍能坐下來喘口氣,半帶優雅的喝咖啡。
然而,它不只是一本教養書,內容包羅萬象,舉凡風俗民情,文化背景,托嬰制沿革,大環境氛圍,集體教化浸淫,哲思與科學,跨世紀經典,以至於美食美感的獨特品味... ...盡在其中,讓我讀後仍想收容它個一年半載,找機會溫習。
「法國人教養孩子似乎很有科學精神,家長會再三嘗試,找出什麼方法行得通、什麼方法行不通。一般來說,法國父母不會被種號稱放諸四海皆準的教養守則說服,他們會分辨什麼原則能適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我和潘蜜拉同樣難以想像讓四歲大的孩子,跟著老師去外宿七夜。至於幼娃在遊戲區放牛吃草可以,然而,頭破血流,老師一問三不知,都說畢竟哪個小孩沒有跌打損傷,唔,換作我是潘蜜拉,別說是從幼稚園接回額頭開朵花,就算只腫個大包,老師若懶得講講大致情況的話,恕我難以淡定。
但我樂於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正如我過去在其他教養書的讀後心得中不厭其煩,一再提醒的,盡信書,不如無書。如果妳只想照書養,拜託哪位去焚書吧,若妳懂得吸星大法且能採法補中適度調整,讀這本書必有所長。
大人莫忘了兒童其實有很好的認知能力,缺的只是大人給予機會。我可以作的是,在個人與生俱來的直覺與基礎優點上(揚下巴),增添法式優雅(縮小腹),平心靜氣地找回天秤座的平衡(équilibre),樹立合理框架,框架內任他歪來滾去。我準備釋出更多機會了,那妳呢?
書名: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鬧?
法國式教養,讓父母好輕鬆,孩子好快樂!
作者:潘蜜拉.杜克曼 (Pamela Druckerman)
譯者:汪芃
出版社:平安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27日
ISBN:9789578038486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