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可以在兩個小時內解決所有的問題,無論世界和平還是重新出發,
都可以解決,真羨慕,我也希望在兩個小時內學會鋼琴。」
選修井川老師的課不難,只要準時交報告,翹課無所謂,往年只有開學第一天全員到齊,接下來每堂課的學生人數不斷遞減直到期末,年年如此很正常,今年卻超級反常。理應鳥獸散的學生竟逐堂增加,井川老師照樣講他過去擔任觀察員的幾起代表性案例,只不過偶爾走神,說起非關案例的往事。
遙想三十年前,22歲的井川收攏電影夢,通過考試成為公務員,由外號「牛皮」的岩崎帶領他四處探訪被害人與加害人,相關人說得再多,牛皮的報告永遠只有寥寥數行。這些案件讓井川心緒激越無法自抑,真想發揮觀察員的極限功能,牛皮怎麼可以雲淡風輕置身事外,好似不時飄離地球表面?
所謂「被害人‧遺族緩刑觀察制度」,是指在加害者緩刑期間,
被害者或遺族可以提出申請了解加害者的生活和反省狀況,
在兩年期滿後,由被害者或遺族決定是否將加害者送進監獄。
換句話說,加害者的命運,將由被害者或遺族來作最後的審判。
少棒隊員小玄意外身亡,教練被判業務過失殺人,即使深切自責,小玄母親卻無法原諒教練,兇手懺悔哭泣能喚回兒子嗎?她恨不能讓教練嚐到同樣的痛苦!
奧村撞死諸角,關於駕駛之過失致死傷害罪他難辭其咎,奧村是無可挑剔好公民,死者諸角無惡不做堪稱人渣一枚,當壞蛋成為被害人,好人變成加害人,餘生隨之下地獄,誰來衡量手中的天秤?
每個人都勸宮田看在肇事者有兩個小孩的份上與對方和解,載著兩個小孩邊騎車邊發手機簡訊算哪門子母愛?有小孩不等於豁免權,他死去的老婆又何辜之有!申請觀察制度期間他好振作,兩年過後,他陷入更深層的寂寞與難過。
面對他人的痛苦,安慰就是了?閉上嘴行不行?
對人拍拍肩說我懂,究竟懂啥鬼會不會太傲慢?
公平與正義不只是口號,說上千遍,其義自現?
立場不同,公平的認定,人道的尺度,可否自異中求同?有些故事引發思考卻小悶,非得中場休息免得神智不清,《手中的天秤》頁數不多卻舉重若輕,一天內完食不成問題,刺激讀者思辨的同時,不忘照拂多種情緒感受,說它營養均衡不失美味也對。(笑)
牛皮:「你看太多電影了… …
如果電影旳主角是觀察員,只要和遺族見面幾分鐘,就可以抓住遺族的心,
說幾句帥氣的話,遺族得到療癒,皆大歡喜,結局圓滿,
但這只是在演電影,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發生。」
關於情理法、罪與罰、悲觀和樂觀、救贖的可能、公平正義的界定、療癒之不可期… …盡在其中,沒有完美司法,沒有絕對公允,我隨主角不斷偏擺,反覆修正,薄薄的一本小說,讀來流暢,情節醒腦,也有歡樂,也有鼻酸,思慮不絕,是兼具娛樂與省思之作。
井川與牛皮的組合,大叔和菜鳥的對比,一如 MIB星際戰警般速配搶眼,牛皮嗜書,井川愛電影,兼愛電影和閱讀的我們或許都曾經熱血慷慨激昂,又或許將來可望像牛皮般沉潛而淡然。讀者在悲觀和樂觀間徘徊,除了思索法律情理的模糊難辨,更冷靜溫習夢想與現實的差距,我就像井川的學生們愈讀愈喜歡牛皮,有些人有些事,你確實不能太用力。
「每個人都不一樣。」很重要,所以不只乘以三遍。
書名:手中的天秤
作者:桂望實
譯者:王蘊潔
出版社:皇冠文化
出版日期:2016年6月13日
ISBN: 9789573332381
【以上正文,以下嘎式碎念,不喜慎入】
三十年前有智慧型手機?(驚)
日本真有所謂「被害人‧遺族緩刑觀察制度」?(查不到,因此高度存疑)
30年的台灣約莫是 B.B. call 時代?
Ps. 賈伯斯在 2007 年 Macword 大會正式介紹第一代 iPhone
感謝皇冠張小姐迅速回覆,茲以綠色字體補充於文末!
假設授課場景發生於未來,為後世讀者增添現世參與感,主角30年前就有智慧型手機或許說得通。然而,故事一開始,老師被學生問到牛仔褲時回覆為「D’Artisan 紀念二十週年推出」,不知是否指創立於 1979年的 STUDIO D’ARTISAN 牛仔褲?若是的話,二十週年紀念係於 1999 推出?自 1999往前推 30 年找手機更不可能,將好牛仔褲保養得宜留到 201X年不成問題。如此一來,感覺上不像是將來的事,我又因已存在之品牌牛仔褲年份推翻「講課場景發生於未來」。
我稍微搜尋「被害人‧遺族緩刑觀察制度」只找到書籍資料和網友心得,改查「遺族緩刑觀察、緩刑觀察、被害人參與… …」等字眼,找出數篇關於日本被害者參與訟訴 (平成19年亦即2007年通過)、緩刑發展沿革等長篇大論看得我昏沉欲睡,卻未掌握確切資訊,可惜我不懂日文,對法律外行,也懶得再找資料,井川舅舅提到一句話我再同意不過:
「年輕人總是想要立刻看到結果,或是知道結果。不光是日本,無論在哪個國家,年輕人都有這種傾向,
可能是因為已經習慣網路搜尋。遇到不了解的問題,就上網搜尋,看到網路上有類似的資料,就當作是答案。
但是,這個世界上有些事需要思考、思考再思考,深入思考好幾年之後,才能夠找到答案。
我不相信那些轉眼之間就可以得到的答案。」
我不是年輕人,亦非細心或講究的讀者,可以等正書出版看專訪中的進一步說明。
瑕不掩瑜,無損故事精采,只是卡著疑問難熬,需索解答的救贖。
↓幸得皇冠張小姐回覆,於是,我可以安心去工作,晚餐必能吃飽飽。↓
一、「被害人‧遺族緩刑觀察制度」是哪一年通過的法案?
或是尚未通過,僅有修法可能,或許引發爭議,作者設想法案通過後的諸多可能情境來創作?
二、故事的年代設定究竟是何時?井川講課是在接近 2016 的現在,或者未來?
三、由授課往前推三十年如何會有「智慧型手機、推特、部落格、臉書」? (試 P.76)
更別說宮田太太被「載小孩持手機發簡訊女」撞死更早在 30 + 9年前。
A:這兩題其實我自己在看書的時候也被搞糊塗了,不過仔細推敲會發現